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围绕现在的信息技术和能源领域各项技术的相互融合,在信息技术推动能源技术大方向上,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开展夏季臭氧(O3)污染防治、冬季细颗粒物(PM2.5)治理等重点专项任务监督帮扶,推进黄河和赤水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深化生活垃圾焚烧达标排放专项整治。推动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和评估。
会议确定,2021年要编制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推动编制建设美丽中国长期规划。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同时,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加快建立支撑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的项目库,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低碳省市试点,强化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研究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生态环境部表示,要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准备工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浙江省环保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浙江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力,不断完善科创平台体系。
针对浙江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等问题,双方也制定出合作路径全州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供暖期供热锅炉错峰起炉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错峰起炉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正常运行、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污染等。各县市均制定了错峰起炉实施方案,有计划地进行错峰起炉,并制定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延边州生态环境局采取定期调度、驻厂督办、拆除锅炉关键部件等方式,强力推进小锅炉淘汰工作。
针对全州125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指定专人每日调取在线监测数据,目前未发现超标排放现象。入冬以来,延边州生态环境局持续加强供热企业燃煤锅炉大气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监管,定期开展供热企业环境保护专项检查,积极做好供热企业大气污染物监督性监测,确保冬季采暖期空气环境质量优良。
延边州共有供热企业48家,其中重点污染源供热企业有15家。早在2019年10月末,全州城市建成区137台10蒸吨及以下小锅炉全部淘汰完毕。强化燃煤锅炉监管,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州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供暖期供热锅炉错峰起炉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错峰起炉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正常运行、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污染等。
强化燃煤锅炉监管,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延边州生态环境局采取定期调度、驻厂督办、拆除锅炉关键部件等方式,强力推进小锅炉淘汰工作。针对全州125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指定专人每日调取在线监测数据,目前未发现超标排放现象。各县市均制定了错峰起炉实施方案,有计划地进行错峰起炉,并制定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延边州共有供热企业48家,其中重点污染源供热企业有15家。入冬以来,延边州生态环境局持续加强供热企业燃煤锅炉大气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监管,定期开展供热企业环境保护专项检查,积极做好供热企业大气污染物监督性监测,确保冬季采暖期空气环境质量优良。
早在2019年10月末,全州城市建成区137台10蒸吨及以下小锅炉全部淘汰完毕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机制,紧盯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细化配套措施体系,聚焦抑尘、控车、压煤、减排重点领域,找问题、促整改、抓落实,达到实施新标准以来最优水平。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累计完成生活污水治理3315个行政村,治理率达到61.75%,超额完成省里下达青岛市30%的目标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40%的目标任务。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实施胶州湾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实施一批截污治污重点工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创新编制《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积极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格局。青岛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三年(2018-2020)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多项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管控。探索完善责任明确、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制定出台《青岛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造成污染的责任主体的损害赔偿责任,全市启动损害赔偿案件353件,结案216件,损赔案值9.9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区(市)全覆盖,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较好打破企业污染、环境受损、政府买单困局。
坚持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严格落实湾长制,启动胶州湾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各级海湾巡查监管和海湾规范化管理保护,全市共设立市级湾长4名、区级湾长42名、镇级湾长54名。1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介绍十三五时期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
1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介绍十三五时期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管控。
探索完善责任明确、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制定出台《青岛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造成污染的责任主体的损害赔偿责任,全市启动损害赔偿案件353件,结案216件,损赔案值9.9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区(市)全覆盖,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较好打破企业污染、环境受损、政府买单困局。青岛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三年(2018-2020)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多项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严格落实湾长制,启动胶州湾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各级海湾巡查监管和海湾规范化管理保护,全市共设立市级湾长4名、区级湾长42名、镇级湾长54名。十三五期间,青岛市累计完成生活污水治理3315个行政村,治理率达到61.75%,超额完成省里下达青岛市30%的目标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40%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创新编制《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积极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格局。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实施胶州湾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实施一批截污治污重点工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机制,紧盯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细化配套措施体系,聚焦抑尘、控车、压煤、减排重点领域,找问题、促整改、抓落实,达到实施新标准以来最优水平二是结合日常环境监察工作要点,重点强调了污染防治设施使用,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台账如实记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协议,设置危险废物标识等具体管理内容。
帮助企业制定既符合环保要求,又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强的处理方案。下一步,第一分局将继续按照总量控制、成熟一家、确定一家的原则,加快推进辖区内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贮试点工作,确保实现应收尽收、规范管理、降低风险的试点目标。
三是带领各小微产废单位进行实地观摩,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危险废物贮存控制标准》(GB18597-2011)指导企业按照标准完善危废管理制度及危废暂存间建设。
新年伊始,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第一分局针对辖区内小微产废单位数量较多,相对集中,但危险废物类别、数量和危险特性识别不清,包装标识存放不规范,收集转运不及时,处置出路不通畅等问题,根据《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工作的通知》(三环文[2020]218号)文件精神,第一分局深入开发区汽车城、瑞通汽车城等汽车销售维修集中点,面对面指导服务30余家小微产废单位的危险废物处置工作。在帮扶活动中,一是与小微产废单位一起学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其中与汽修行业相关的修订内容作了讲解二是结合日常环境监察工作要点,重点强调了污染防治设施使用,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台账如实记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协议,设置危险废物标识等具体管理内容。新年伊始,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第一分局针对辖区内小微产废单位数量较多,相对集中,但危险废物类别、数量和危险特性识别不清,包装标识存放不规范,收集转运不及时,处置出路不通畅等问题,根据《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工作的通知》(三环文[2020]218号)文件精神,第一分局深入开发区汽车城、瑞通汽车城等汽车销售维修集中点,面对面指导服务30余家小微产废单位的危险废物处置工作。
帮助企业制定既符合环保要求,又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强的处理方案。在帮扶活动中,一是与小微产废单位一起学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其中与汽修行业相关的修订内容作了讲解。
下一步,第一分局将继续按照总量控制、成熟一家、确定一家的原则,加快推进辖区内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贮试点工作,确保实现应收尽收、规范管理、降低风险的试点目标。三是带领各小微产废单位进行实地观摩,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结合《危险废物贮存控制标准》(GB18597-2011)指导企业按照标准完善危废管理制度及危废暂存间建设我个人相信,支持生物多样性和支持气候变化之间不应该存在竞争。